中稻提前一周登场
2013-08-28
受史上罕见的连续40多天高温少雨天气影响,江苏省溧阳市中籼稻将提前1周登场。在多数企业连续两年亏损的情况下,各类收购主体如何对待中籼稻收购?溧阳市粮食局的专项调查显示,多数企业持"谨慎"态度。
2010年12月~2011年5月,该市优质"丰两优"中籼稻的市场价攀升到1.45元/斤,处于历史高位。之后,价格一直跌到1.28~1.35元/斤,跌幅9.8%.调查得知,收购主体对今年中籼稻收购呈现"三最":一是最期盼托市收购。在中籼稻接近或低于最低收购价时,只有启动托市收购,才能遏制谷贱伤农局面,化解企业经营风险。
二是最关注收购质量问题。农村缺少劳力,基本没有把粮食晒干扬净的习惯。久晴遇上久雨,稻谷水分偏高,不利于长期储存和安全保管。罕见的高温少雨天气,造成中籼稻早熟,结实率下降,"瘪壳稻"增多,若每百斤出米低3斤左右,收购成本无形提高4元,每斤1.35元的收购价相当1.39元,按今年中籼稻最低收购价收购的话,收了就亏。
三是最担心粮食经营亏损。由于中籼稻面积扩大、进口籼米冲击以及供大于求等因素影响,粮食加工企业已经连续两年亏损,部分企业因此倒闭。
收购主体普遍认为,中籼稻价格将稳中略涨,难有大起大落,因此,对今年的收购持"谨慎"态度。
储备企业与国有企业:在保证完成储备粮轮换补库后,期盼托市收购;如果不能启动托市收购,将视市场行情收购,特别注重寻找合作伙伴帮助代收代储,从而满足农民卖粮需要,谋求企业保吃饭、保生存的需要。
加工企业:随着工资、物流、利息和管理等费用增加,年年需要投入资金更新、维修设备,行业竞争激烈,市场却不景气,经营效益微薄,有的甚至亏损或倒闭,加上仓容、资金的制约,企业老板深感粮食生意太难做,只能以销定购,随行就市收购,收点加点,有利多做,无利歇脚,赔本的买卖再也不做。
经营企业:目前,中籼稻市场价接近或低于最低收购价,收购价加上各项费用,1斤没有0.1元的购销差价,经营无利可图,储存超过半年以上就要亏本。为汲取前两年教训,再也不敢采用收购价加收购费用、保管费、利息和保证金的锁定合作模式,大家想调整合作模式,降低期间费用。如:预期价格加适当费用的包购包销模式,定时间、定数量、定质量的期货模式,以及收购价加费用的打包模式等等。后3种模式都是需求方想把利息转嫁给供应方,而利息又是储存费用中的大头,收储企业寻找合作伙伴更困难,风险更大。
经纪人:有缩手收购、不想收购、不抢购、不囤积的心理。主要是联系储备库和规模企业帮助代收,边收边运,从中得点劳务费、辛苦费。
总体看来,如果不能启动托市收购,理性、谨慎收购将是今年中籼稻收购的主流。